核心观点
“危”“机”并存,农商行必须借力金融科技实现转型;
扬长避短,农商行需基于特定区域深耕细作;
巧借外力,农商行要弥补基础薄弱短板,形成后发优势;
借势转型,省联社可考虑转型区域垂直金服平台。
农商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背景
截至2017年末,我国农商行(含农信社、农合行)共有2202家,资产总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2.34%,农商行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高达9.0万亿元和4.4万亿元。
农商行普遍存在着散、小、弱的劣势,外部则面临着竞争加剧、客户行为转变的挑战。只有拥抱金融科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流程变革和业务创新,才能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竞争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
1.1 农商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政策支持: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五年聚焦三农,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
•消费增长: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消费的增长必然伴随金融需求的增长
•客户升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制定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目标为60%,农商行现有客户中有很多将进入城镇工作生活,相应的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将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
•现有金融压抑:乡镇地区的存贷比仅为57.6%,比城镇地区均值低17.2%。农村贷款市场还有数万亿蓝海市场等待耕耘
挑战
•银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受经济增长放缓、利率市化等因素影响,农商行总体资产利润率下降最快:2014年一季度为1.6%;2017年四季度则只有0.90%
•大行和城商行降维竞争:大型银行和城商行聚焦三农与小微,不断下沉渠道,利用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侵蚀农商行的根据地
•跨界竞争严峻: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农村市场,特别是正在布局农村电商的互联网巨头们
•年轻客户流失: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年轻一代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和城镇的差别越来越小,农商行如果不能满足他们对金融服务实时、便捷、移动化的要求,会逐渐失去这些高潜力客户
1.2 面对机遇与挑战,农商行中的先行者发出转型呼声
根据我们对农商行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先行者已经意识到转型的迫切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小银行,无论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还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仅靠“单打独斗”求发展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要秉承开放、共享的思想,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建立一个互惠互利的联盟,依托联盟的支撑,实现中小银行的共赢前行。
佛山农商面临一个难题是移动端***应用分散——微信银行、手机银行、金融商城和直销银行同时存在,而4个系统又不互通,客户体验不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实现系统打通和体验优化,为客户提供更优异的服务。
南和农商身处京津冀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简单,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水泥、煤炭等企业。因为环保问题,每月都有企业关闭,对当地经济包括南和农商的资金都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现在银行必须进行零售转型。
作为地处城区的区域性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传统客户市场萎缩、“农二代”流失、无法吸引城市客户等问题,在没有完成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的情况下,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面成熟的风险防控机制、丰富专业的人才梯队等,如何有效实现转型发展、特色化经营,显得尤为重要迫切。
省联社***用的省县两级开发模式是对统一开发模式的补充,有效解决了没有纳入省联社规划的迫切开发需求,满足基层行社的特色型系统建设需求。九台农商受益颇多。希望省联社继续坚持省县两级开发平台的建设思路,扩大接口开放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业务需求与科技**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中央政策一直是支持农商行服务三农、中小和社区,但这些中小银行投身资本市场,有些银行的资本市场收入占到了总营收的40%,是获益于前几年经济贸易快速发展的红利。这肯定是有问题的,需要回归服务三农、服务中小的本源,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1.3 发现一:大数据在农商行的应用价值最受认同,业务线上化次之
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农商行高层认知的价值排序为:
•大数据技术应用:包括产品创新、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大数据技术应用在行业内已经有不少实践,农商行更容易借鉴,在银行心中价值度最大
•数字化、线上化:包括渠道数字化和贷款业务线上化,表明农商行认识到线上渠道的价值
•对于客户接触和粘性提升的关注不够,体现出很多农商行的经营理念还待转型;而目前行业应用成功案例不多的AI、物联网等技术排序较后,体现出农商行在前瞻性创新中处于跟随地位
1.4 发现二:人才、技术和体制是农商行三大制约瓶颈
•农商行对发展金融科技困难的体会尤为明显,问卷总结的选项大部分都击中痛点
•最大的困难在于原有团队的能力不足,其次是技术预研储备不够和机制不支持。再叠加上投入不足和招募不到人才,对于绝大多数农商行,仅依靠自身力量发展金融科技,即使是跟上行业现有水平,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1.5 发现三:加强外部合作是农商行金融科技破局的首选
•多数农商行都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积极***取社会化协作策略,吸收行业已有的成果,争取实现弯道超车
•在选择合作方时,金融系科技公司如平安、兴业成为农商行的首选,主要是因为其对金融业务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资质全、产品多,且与银行系统整合成本低。同时在自建基础上,专业的第三方科技公司也是主要的外部合作方
•另外超过半数的农商行金融科技实践是省联社统一建设的,主要是基础的技术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具有区域特色的业务如线上贷款、特色农产品电商金融等,这也符合国内现状
1.6 小结:与国内同业比,农商行金融科技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商行发展金融科技的策略与建议
部分领先银行应用金融科技进行业务创新和运营转型,其模式和经验值得大部分农商行借鉴学习。农商行有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禀赋和能力来探索适合自己的金融科技应用之路,切忌盲目模仿。
农商行数量多、差异大,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没有标准化的模式,各家银行需要根据**和能力禀赋探索适合自身的业务模式。结合行业实践,在对部分农商行的实地调研和高管访谈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农商行发展金融科技的五大策略与建议。
一、扬长避短,利用后发优势,深耕三农
二、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前后兼顾,系统建设与运营并重
四、组织配套,支撑金融科技发展
五、融入生态,利用社会化协作创新
2.1 扬长避短,利用后发优势,深耕三农
相较大中型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在发展应用金融科技时要准确定位,扬长避短。
扬长
•渠道——结合线下优势进行渠道转型
农商行的传统优势在于网点和客群的覆盖,发展金融科技要基于现有的良好客户和渠道基础,不能简单地以线上替代线下,而是要更多建立O2O的场景,通过新技术推动现有渠道向微型化、智能化转型。
•产品——基于对三农的深刻理解进行产品创新
通过对当地三农群体深耕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打造有区域特色、贴合所服务客群需求的差异化创新
避短
大部分农商行在资产、人才、科技基础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难以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抗衡,在利用金融科技打造未来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开短板。避短的主要策略包括:
•不在基础技术产品,如支付、电商平台等方面进行巨大投入,而是多利用已有的产品和平台;
•对于在差异化定位基础上需要新建的应用拓展,更多地通过社会化协作,降低建设的成本、减少开发周期,实现快速受益。
2.2 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农商行定位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基因是区域银行、零售银行。中国农商行深耕当地多年,应该发挥对区域的洞察优势,开发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依托城乡一体化,深入挖掘小微企业、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增长潜力点,抢先推出接地气的产品和服务。
1.坚持支农支小支微,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建设零售型社区银行
•做强做精农村、郊区市场
•做活做优城区市场
2.强化品牌建设,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贯彻因地制宜的思想,在产品上做出特色
•依据客户需求,在服务上做出特色
•基于三农实践,在渠道上做出特色
3.加强资本管理,走轻型化发展道路
•重视资本刚性约束
•不断优化资产结构
•注重提升管理质效
4.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
•推进跨界合作多元化
•探索资本补充方式多元化
•推进组织架构多元化
案例:北京农商银行
背景
2014年9月,北京农商银行与思银股份联合推出O2O模式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社区e服务”。通过用户端、商户端和管家端链接社区个人客户和小微商户,为社区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北京农商银行建立了“社区e服务”体验店**社区融合发展。
效果
截至2016年底,北京农商行“社区e服务” 入驻商户达5.19万家,注册用户共计24.61万户,平台汇总全国商户数据超过500万,形成了以社区e服务体验店为核心,辐射拓展业务的格局。
措施
•以本地社区为中心:构建以社区而非银行为中心的金融生态圈,辐射周边商超、餐饮外卖、家政服务、休闲**等,为社区用户提供全面的生活、经营及融入生活经营场景的金融服务,实现了围绕社区用户的获客、粘客和活客。
•用户端:为社区居民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的查询比价及购买平台,并可通过凤凰e账户实现线上支付、余额理财、生活缴费等功能,同时支持微信支付。
•商户端:商户可免费快速开店,轻松上传商品、接收订单和广告推送;可帮助商户拓宽客户渠道、经营范围和打造随身智能店铺。
•管家端:通过为社区闲散劳动力,如居民、学生等人群提供创业机会,解决社区居民和周边商户之间线上订单的送货需求,即管家通过手机接收来自商户的配送信息,到商家上门取货,然后送货到居民手中,力求解决社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体验店:北京农商行已建成门头沟、顺义、通州、卢沟桥、四季青五家社区e服务体验店1,通过打造“线上O2O平台+线**验店”(“3端+1店”)社区服务平台,构建以社区为纽带的金融生态圈。
2.3 前后兼顾,系统建设与运营并重
运营是新业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然而,“重研发轻运营”的思想在农商行中普遍存在,根据我们对农商行的调研,大部分农商行反映在应用金融科技的过程中,前期研发投入较大,但由于运营能力弱,造成后续效果不佳。系统建设后往往面临着有平台无运营的困境,未来农商行要建立良好的运营体系,持续加大人员和**投入,提升客户粘性和活跃度。
1. 提高运营意识
大多数农商行尚未认识到运营的巨大价值,往往将新业务问题归因为产品问题,目前农商行金融科技仍处于由零到一的建设期。要有预见性地进行运营规划,避免未来出现因轻运营而达不成业务目标。
2.重视运营团队的建设
推进系统建设的同时要兼顾自有的互联网运营团队的搭建和培养,通过外部招聘、内部培养等方式完善运营团队架构,提升团队运营能力,最大化金融科技投入产出,实现银行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并重。
3.从外部获得运营服务
针对自身运营能力弱的劣势,农商行可以考虑将部分运营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或借助合作机构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如参与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的相关培训、金融壹账通的运营咨询等。
案例:紫金农商银行
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由4家南京的农信社于2011年3月合并成立,虽然成立不久,但却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走在了前列。2016年成为了全国农信系统第一家申请到直销银行**法人牌照的农商行,其直销银行也已在2016年4月18日成功上线。
截至2017年6月末,紫金农商银行直销银行注册客户数达98.7万人,其中绑卡客户24.5万人;理财产品销售总金额达53.3亿元,占全行总销售规模的53.5%。
•通过产品的多样性和服务的多元化提高用户粘性:有智能存款、在线贷款、资金灵活转入转出等多种金融业务,有丰富的理财产品,还有“车房估值”“美食搜索”等生活服务,这些功能使得直销银行赢得用户信赖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打造拳头产品作为抓手获客:直销银行拳头产品“天添宝”受到客户交口称赞,它属于“宝宝类”灵活现金管理工具,特点是门槛低1元起投,限额内赎回实时到账,使用灵活,操作简便,成为很多客户被吸引加入平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制造爆款话题,提高关注度:直销银行运营团队打造了一款理财产品“紫金理财日”,将其定义为回馈客户推出的直销银行渠道专享产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6%,每月26日零点开抢,每个客户限购5万,通常3-5秒左右就会一抢而空。
2.4 组织配套,支撑金融科技发展
农商行亟待加强组织文化与管理机制建设,支撑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支撑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是团队和人才;而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是符合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调研显示,人才匮乏和创新机制弱是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面临的普遍困难。对于地处偏僻的农商行而言,这一困难格外明显。
1.自有人员存在能力短板
2.借助外部力量存在障碍
案例:紫金农商和成都农商
目前已经有一些农商行在组织机制上进行探索,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使金融科技支持的业务创新更加贴近市场,在人才机制、研发方式等方面更加**、灵活,以利于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2.5 融入生态,利用社会化协作创新
科技引领我们进入了高度协作的时代,在资本、人才、技术储备方面处于弱势的农商行,一定要充分利用协作机会,应用已有成果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分享自身**实现变现。
1.借助省联社平台
2.借助第三方或加入联盟
3.自身**输出
2.6 小结:拥抱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
作为农村地区最大的正规法人金融机构,为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农商行应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结合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三农需求及自身的**能力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电银商服pos机,借助金融科技进行业务创新(大数据风控等)、提升原有业务的运营效率(AI客服等)、拓宽线下网点服务半径(线上银行等),并在组织架构、考核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金融科技的良性发展。
在推进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要提升运营能力,实现获客、活客。同时要积极融入外部合作生态,借助外部机构的技术、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运营能力,在金融科技时代更好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三农和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
专题:省联社的金融科技探索之路
农信社全面改制的背景下,省联社转型势在必行。各省农信联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和平台优势,明确服务定位和转型路径,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加大对农商行的服务力度,提升自身的价值。
3.1 省联社与农商行的历史渊源与密切联系
省联社的前世今生
农信省联社是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当时,农村信用社管理权由中央下放给省**,各省成立省级联社履行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
追溯农信社改革之路,在管理体制上一开始就有“大一统”和“小法人”之争。在发展方向上,“合作制”与“股份制”也争论不休。
根据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未来农信省联社的走向可能有以下几种方式:
•成立省级统一法人的农商银行
•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改为联合商业银行
•省联社与省会农商行合并 •改为金融服务公司
省联社与农信社的血脉联系
目前农信系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大概有四种模式:
大一统的农商行:这种模式下,农商行作为一家**法人,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省联社做为一个实体已经消失。
省联社——县级联社二元体制:这种模式下,县级联社在法律上**,但在经营、管理上均受到省联社诸多掣肘。
双头管理模型:本地农商行不归省联社管理,这种模式具有特殊性。
省联社整体转型农商行:省联社带着直属的农信社整体转型,并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县级法人社承担管理职能。
3.2 省联社应用金融科技的创新重点与模式探索
作为一省农信社群体的管理机构和科技平台,省联社对新技术的发展保持高度关注,通过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业务创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是目前在省联社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大数据的应用也开始起步。
信贷产品线上化
实践者:
江西农信——“春丰贷”
浙江农信、贵州农信——贷款线上化
数字化渠道创新
实践者:
各地农信“村村通”工程
大数据风控
实践者:
浙江农信——通过建立“省、市、县”**联动的风控信用体系
贵州农信——农户信用档案建设
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
实践者:
浙江农信
江西农信
贵州农信
3.3 探索一:信贷产品线上化
信贷产品线上化:优势是信贷、核心是风控
•相对传统信贷,线上信贷的成本更低、体验更好。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征信技术的日益成熟,线上信贷的落地时机已经到来。 •在线上风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体验。线上信贷的产品优势是流程快、效率高,但是面临着较高风险,必须建立在风控和效益平衡的基础上。
案例:浙江农信“浙里贷”
2017年末,浙江农信系统首款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浙里贷”在乐清农商行首发,这是浙江农信联社顺应“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大势,深化信贷服务“最多跑一次”的新举措。“浙里贷”依托浙江农信丰收信用体系,综合征信、社保、税务、法院等信用数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小额信贷”的数字信贷方式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提供便捷、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与传统小额贷款相比,“浙里贷”拥有无担保、无抵押等优势,客户只需登陆手机银行一键申请,系统自动评级,2分钟内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及资金到账,实现办理贷款“一次都不用跑”的全新体验。
3.4 探索二:数字化渠道创新
数字化渠道的本质与价值
数字化渠道的本质:
数字化渠道不仅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随时、随地响应,同时实现了客户行为的在线留痕和数据积累,为客户画像、精准营销、个性化运营创造了条件。
数字化渠道的价值:
•营销获客:借助数字化渠道,银行可以基于客户的信息和行为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精准画像,从而锁定目标客群,并针对性的进行营销**投放,实现精准获客。
•运营活客:渠道数字化为银行提供了丰富的运营工具,基于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客户群***取差异化的营销活动和交叉销售策略,实现客户的唤醒、促活,最大化客户价值贡献。
案例:贵州农信“村村通”
贵州农信的“信合村村通工程”,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信合村村通便民服务点”,实现农户不出村办理小额取款、转账、刷卡消费、余额查询等业务。村村通的终端是一个POS机,村民可以在线进行查询、转账等业务;村村通网点类似社区银行,是在村里人流集中的小卖部设置保险柜,可以为村民提供存取款服务。对于便民服务点不能办理的补卡办卡等业务,贵州农信则依托助农脱贫流动服务车,进村入寨进行服务,实现柜面业务移动办理。
2017年9月30日,已布放助农服务终端18527台,拓展商户18477户,实现了全省15511个行政村100%覆盖。
3.5 探索三:大数据风控
大数据风控的应用及价值
•大数据风控是指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分数,预测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欺诈风险。当前,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主要涉及获客、反欺诈识别、风控动态监测、用户行为分析、用户画像等场景。 •通过相关性、多层次、大体量的大数据分析,银行可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打通“三农”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农商行以三农和小微客户为主,借助大数据信用分析,对三农和小微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和分析,可大幅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改善客户体验,缓解授信和风控难题。
案例:浙江农信“丰收信用工程”
通过实施“丰收信用工程”,浙江农信完善了省市县**信用体系,并通过银政、银村、银农、银商、银企共建活动,整合了行业和产业信息**,充实了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提高了浙江农信社普惠金融业信息化水平以及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户信用的等级评定,提高了农信社行业数据挖掘和数据资产利用率,推进了区域经济活动主体信用意识的改变。
以“丰收信用工程”为基础,浙江农信推广运用普惠快车、小微专车等模式,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降低弱势群体享受信贷服务的门槛,缓解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信息***集一张纸、流程整合一键式、综合服务一站式、客户上门一次办”的“四个一”模式,实现建档客户10分钟内完成办贷。到2017年11月末,全系统个人贷款6638.78亿元,较年初增加1321.09亿元电银商服pos机,增幅24.84%,个人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55.24%,信贷普惠面进一步扩大。
3.6 探索四: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
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趋势
• 近几年,线上渠道在银行的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型***平台以及垂直互联网渠道的综合利用正成为银行业新的竞技场。
• 线上服务平台,不仅要求银行连接其客户,还应连接银行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等。未来的银行服务,需要依托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丰富的衣食住行服务场景中,提高用户体验及粘性。
•农商行应摒弃大而全的模仿思路,而根据自身的**禀赋,着力打造小而美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方面,对客户进行细分,提供特色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第三方**,在垂直领域构建包含消费、社交、供应链等服务场景的“金融生态”。
案例:江西农信互联网金融平台
“e百福”是江西农信推出的生活化、交互式、智能型的综合***平台。平台以客户为核心,以服务为纽带,主推“百福金融、百福生活、百福商城”三大板块,集融资、理财、消费、支付等服务为一体,为广大客户提供跨地域、全天候、个性化的“生活+交易”型一站式互联网金融服务。
百福金融:***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全省86家农商银行,2400多个网点,8000多名客户经理合力为线上客户开展全面金融服务。如贷款,江西农信根据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利率定价等方面实现差异化,推出10余款标准化信贷产品,为客户匹配最合适的产品,提高服务效率,有效缓解“三农”、小微企业等基层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题。
百福生活:整合推出水、电、煤、有线、宽带、通讯等线上生活缴费服务,以及旅游休闲、餐饮**、预约挂号等生活消费优惠服务,更好地满足县域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式服务需求。
百福商城:江西农信利用网点和人员优势,引导当地“名”、“优”、“特”产品通过“e百福”平台实现线上外销。
2017年底,江西农信“e百福”平台用户数达86.9万户,绑卡用户达39.1万户,绑定他行卡用户达9.1万户;交易金额152亿元,同比增长147亿元,交易量达170万笔,同比增长167万笔。
3.7 展望:省联社转型模式探讨
为解决省级联社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12年9月中国银监会提出“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的要求;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增强省级联社服务功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改革方案。 业界对于省联社未来转型方向讨论集中在以下三种模式,而无论选择哪一种,发展应用金融科技推动转型升级都是重中之重。
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
省联社以金控公司形式对基层农商行进行股权投资,进而实现对农商银行的控股管理,形成产权明晰的两级法人体系。
如果省联社转型为金控集团,集团层面的金融科技力量应该更多投入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中,整体的数据治理、外部数据的统一引入,基于数据促进所投资金企业的业务协同、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转型为金融服务公司
省联社成立金服公司为基层农商行有偿提供各类服务。
如果省联社成立金服公司,则必须大力发展应用各类金融科技,建立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发展基于云计算的PaaS、SaaS和DaaS能力,为省区的广大农商行提供交易处理、产品创新与管理、渠道建设管理和风险控制服务,利用自身技术和规模优势,帮助所服务对象在可控的成本内全面提升运营能力。
转型为省级农商行
省联社将所管理农商行、农信社整合为单一法人机构,统一经营管理;或省联社与省会农商行合并成为新的省级农商行,以控股、投资和其它方式管理县级农信机构。
在这种模式转型时,未来的省级农商行是一个**经营的法人,需要建立完整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大数据系统等科技平台和工具,通过持续引入新科技支持提升各方面的竞争能力。鉴于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应用需要长时间、大量的投入,省级农商行要适当***取与外部机构合作建设的策略路径。
来自央行观察。
Tag: 金融 三农 银行信贷 浙江农信 金融科技